纪维建
中秋时节,田埂上的玉米透着金黄,空气里飘着淡淡的“庄稼香”。山东省宁阳县鹤山镇赵庄小学的操场上,324 名学生的嬉闹声此起彼伏。9月15日至19日,我在这所留守儿童占比近三分之一的山区小学蹲点研学,收获满满,感受颇多。
作为鹤山镇原党委书记,离开一线工作岗位后,我始终放不下对乡村教育的牵挂。“如何办好有特色的农村教育?”带着这一课题,开启了研学之旅:听课 10 节、上辅导课 3 节,为 4名教师做心理辅导、给 40 名家长讲家庭教育,召开教研会、留守儿童座谈会、社团推进会 3 次。密密麻麻的日程里,我看到了乡村教师的坚守,触摸到了乡村教育的脉搏,也找到了破解难题的些许思路。
一、课堂深处的追问:从“教书” 到 “育人”的距离
“完成一堂课容易,当一名教育家难。” 这是我在三天听课议教中最深刻的感悟。
走进三年级教室时,数学老师正用小棒演示 “多位数除以一位数”,学生们围坐成小组,手里的小棒摆得整整齐齐;五年级的语文课上,老师拿着学生搜集的各种树叶,从“一叶知秋”聊到家乡的秋天,教室后排的孩子举着手,眼里闪着光。10节课听下来,语文、数学、英语、科学、道德与法治五个学科的课堂各有亮点:数学老师的 “具象学习法”让抽象的运算变生动,语文老师的 “身体学习法”调动起学生的感官,英语老师总结的“上课认真听、作业按时做、早读认真背”三句口诀,简单却实用。
但课堂的细节里,也藏着值得深思的问题。几乎每个班级都有学生坐姿不端,一年级孩子的腰背挺得最直,高年级却多有弯腰、趴桌的情况,“小眼镜”随着班级提高而增多;提问时,老师常是“问一个问题,收一个答案”,学生的思维多停留在表面;五年级道德与法治课 “家乡的喜与忧”上,学生虽做了社会调查,却只罗列了“村里修了新路”“小河里有垃圾”等浅层现象,没深入思考背后的原因。
融正配资-线上配资炒股-配资杠杆-配资平台下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